•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青”力量拉动石楼“韧”性发展

 来源: 中国青年报

  4月18日,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村,游客们在被称为“黄河第一湾”的石楼湾游玩。壮美的风光以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4月20日,山西省石楼县灵泉镇车家坡村,农技人员正在试验一种名叫“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技术的新种植模式,以挑战更高的产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在山西树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大部分来自石楼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他们在进行红枣原料处理。山西树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区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摆脱贫困,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如何继续前行?年轻人如何挺膺担当?

  今年4月中下旬,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式现代化——青春‘记’行”记者团走进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石楼位于黄土高原的断壁残垣地带,曾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今正在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情的乡村振兴之路。共青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为这个晋西小县的发展注入了“青”力量。

  记者从产业发展、乡村教育、青少年成长等方面细致观察,记录下其中的点点滴滴,特别是那些生动的青年故事和青春影像。

  ——————————

  黄河之水自北向南奔涌而下,在茫茫黄土高原上撕开一道巨大幽深的峡谷,在晋陕交界处的马家畔村,陡然回旋形成一个“几”字大湾。这里就是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

  但这独特的地势地貌,却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掣肘之处。由于黄土厚覆其表,受流水侵蚀、冲刷,地形沟壑纵横,石楼县境内5700余条大小沟壑纵横交错,不利于机械化农耕,公路、铁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交通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然而,石楼人不断冲破地理条件的制约谋求发展,不论弯了“几”道弯,始终迎难而上,如黄河水一样奔涌向前。自2016年起,团中央开始了对这片晋西黄土高原的定点帮扶工作,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以下简称“团中央工作队”)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为这个晋西小县的发展注入蓬勃的“青”力量。

  大型机械开进车家坡

  车家坡村位于石楼县灵泉镇,全村719口人,人均耕地面积约15亩,2023年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是团中央支持创建的共青团促进乡村振兴特色村,并连续两年成功创建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而2016年以前,这里还是贫困村,村里一万多亩地中四成被撂荒,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

  “农民就是靠天吃饭。我们的优势是土地面积广,但是以前穷也是穷在没有路,基础设施太差。”车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张国雄坦言,“‘要想富,先修路’是硬道理”。

  由于石楼山地绵延、沟壑纵横的地理条件,农民想“在土地里刨食”,必须将碎片化的农田集中连片种植。

  2021年以来,团中央选派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县委办选派精干力量组成驻村工作队,助力车家坡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发展。在团中央工作队的帮助下,车家坡村修建起一条条直通山顶的水泥路。便捷的“田间”交通为农业机械进田操作提供了便利,大大降低了种植和用工成本,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我们大力发展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致富道路,让大型机械可直接开进田间地头,全村耕地可实现机耕机种机收,有效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张国雄说,在团中央工作队的支持下,车家坡村累计铺设进村柏油路2.8公里、村内道路2.2公里、硬化产业路22公里,村内产业路全线贯通。

  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乡村的图景被一点点勾勒成现实。现在,车家坡村已成为石楼县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村子,张国雄觉得还不够。在团中央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带领村民打造2800亩“有机谷子种植示范基地”,确保产品种植和生产全过程无污染,达到国家有机品质食品安全要求。

  此外,车家坡村还对原有作坊式农产品加工厂房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购置生产线,提高“车家坡有机小米”产品质量。通过参加各级粮油展销会、对接直播带货平台、单位消费帮扶等方式,“车家坡有机小米”销路越来越好,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老种子”激活致富新路

  石楼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县,近年来,以红枣、核桃、小米、蜂蜜等为主的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但由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大企业进不来,小企业做不大;好产业变不成好产品,好产品找不到好销路。

  每到秋天,放眼黄河沿岸,鲜红的大枣挂满枝头,一片片枣林里挂满了红果。如何把一派生机转化为丰收的喜悦,是冯晓君所在的山西树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产于黄河岸边的石楼红枣已有1300多年历史。冯晓君介绍说,黄河滩枣入口甘甜,后味微酸,口齿间枣味留香长。

  近年来,石楼县大力实施红枣提质增效工程,积极开发红枣系列产品,主要销往山西、云南、河北、浙江等地。

  冯晓君说,2022年产品销路遇到困难时,团中央工作队为其对接了知名主播免费直播带货,还通过消费帮扶等方式为产品拓宽了销路,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除了自有种植基地,该公司还与石楼县37个红枣种植合作社和100余个定点帮扶村签订红枣收购协议。公司还把工厂开设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旁边,带动12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石楼的创业者们还在筹划把另一种传统作物打造成石楼人致富的抓手,那就是小米。“石楼人世世代代都吃小米,一天不吃就不习惯。”石楼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主任陈龙平说,石楼人把小米看作极具营养价值的补品,民间把伺候女人坐月子叫作“熬米汤”。

  为了打造石楼的小米品牌,今年,石楼县开辟了2500亩土地,作为鞑谷小米的种植基地。“不同于传统小米种植,鞑谷不需要专门育种,只要在每年打下的粮食中,挑选颗粒饱满的籽粒作为种子,来年播种即可。”陈龙平介绍,鞑谷属于“老种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希望转变石楼的种植结构,发展有机种植,让有机健康的食品走出石楼,让石楼的生命力世代延续”。

  石楼全境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已经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如何从‘大健康’产业入手,形成将良好生态变成健康食品的新业态,把‘老种子’送上致富路,是当下探索的一条新路。”团中央工作队队长韩攀说。

  苦连翘串起“甜产业”

  谷雨时节,石楼县和合乡葛家畔村下起了小雨,王铭走在泥泞的土坡上,一株接着一株修剪连翘。尽管王铭的头发被雨水浸湿,身上也挂满了水珠,他并没有打算收工。春雨贵如油,他反倒盼望着雨能下得久一些。

  “荒山石岭乱石头,十人见了十人愁,风暴雨涝年年有,庄稼十旱九不收。”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

  山石成塔石叠如楼,这是石楼名字的由来。当地村民依山而居,靠山吃山。时下,当地农户忙着栽种连翘,刨坑、回填、覆土,一株株连翘苗,铺展在海拔近千米的黄土塬上。

  今年是王铭种植连翘的第四个年头,终于迎来了挂果的年头,今年8月连翘将大面积结果。王铭预计今年能收获300多斤连翘。

  王铭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开始种植连翘。他说,不仅免费发放种子,还有技术人员指导,“他们经常来地里,有什么问题就找他们”。去年团中央工作队组织的连翘繁殖、整地修剪和野生培育讲座特别及时,解决了很多难题。

  除此之外,种植连翘有奖补政策。和合乡党委副书记高飞介绍,分三年逐年发放,这是为了鼓励农户坚持养护连翘,等到第四年就能见到效益了。

  在石楼县域版图上,和合乡、辛关镇、曹家垣乡、小蒜镇4个沿黄河乡镇因地制宜,在成片的荒山荒坡上,培育起一个个万亩连翘基地。

  “利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条件,把地域变成特色,在特色上寻求突破。”高飞介绍,利用荒山荒坡栽植连翘,不与农田抢地,提高了生态防护效益,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王侯平早在8年前就看到了种植中药材的发展前景,成了葛家畔村最先吃螃蟹的人,种了6亩连翘。经过4年生长期,连翘开始结果,王侯平的收入节节攀升。

  “头一年,果实少,卖了3000多元,第二年卖了1.7万多元,第三年卖了2.8万元。”王侯平说,去年以来,连翘市场行情比较好,最贵卖到35元一斤,今年,他感觉一样能卖上好价钱。

  收获了真金白银,王侯平侍弄起连翘更精心。农历二月,连翘一开花,他就忙着在地里除草、打药,之后又是施肥、打顶、疏枝,让连翘的坐果率更高。

  王侯平说,每次科技特派员到村里,他会向对方请教连翘种植技术,平常还会在手机上学习,“人不糊弄地,地才不会糊弄你”。

  4月19日,在呼延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呼侯丑骑着摩托车冒雨前来,他把绑在摩托车上的麻袋卸下来,里面装的是中草药远志。连日来,呼侯丑在林间采摘中草药,三四天就能捡一麻袋。药材卖给了等候多时的商贩葛侯牛,呼侯丑挣了544元。

  葛侯牛说,他在村里收农产品干了十几年,这几年开始收售中草药。葛侯牛的皮卡车车厢里,装着几十袋中草药,他说自己也种植了50多亩的连翘,今年8月就要丰收了,期待着能卖个好价钱。

  3年可挂果、5年进入盛产期……和合乡发展连翘产业,是石楼县打造综合性中药材产业链条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连翘栽种面积近8.4万亩,苦连翘成为富民增收“甜产业”。

  聚焦产业振兴,深入推动县域产业帮扶,这是团中央工作队帮扶石楼的重要方向。据介绍,工作队结合当地需求,专门组织连翘等重点产业讲座,解决种植、采收、加工等问题,还通过“青耘中国”等直播进行助销、推介。工作队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壮大产业发展。2023年帮助994名脱贫人口转移就业。此外,使用青创基金奖补石楼县的青年创业就业项目,联合金融机构建立便捷信贷机制,推动联农带农。

  “连翘从地里挖出来是一个价,加工成产品又是一个价,下一步,在持续建设连翘基地的同时,将着力推广培训连翘栽培、采收及加工新技术,拓展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实现农村产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高飞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 石佳

首页    文化    “青”力量拉动石楼“韧”性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10 08:21